“党建引领”解锁基层治理“幸福密码”

时间:2025-09-12    来源:铜川日报    浏览:26次

近年来,王益区红旗街街道深化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实践,持续深化拓展以“网格化管理、智慧化服务、联动式共建”为主的“红旗经验”,探索出以“网格联建、矛盾联调、新风联树、服务联动”为抓手,以“人民调解、司法调解、行政调解”为途径,以“提升善治能力、提升平安指数、提升幸福成色”为目的的“四联三解三提升”工作机制,切实将“党建+服务+治理”有效结合起来,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能。
  智慧赋能:治理“跑”在需求前

走进红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一块动态更新的“党领共治可视化平台”屏幕格外醒目。“李叔,您反映的楼道灯不亮问题,维修师傅已经出发了,预计20分钟到。”社区工作人员正在给居民打电话。说完,屏幕上“待办事项”一栏里,该诉求状态实时变为“处理中”。
  这背后,是红旗社区构建的“四级网格组织体系”与网格数字沙盘的深度联动。打开数字沙盘,辖区内23个网格、15家共建单位、1798位高龄老人的信息一目了然,甚至连独居老人的用药需求、残疾家庭的帮扶记录都清晰标注。今年以来,平台已线上接单100余件,97%的诉求实现24小时内办结,真正让“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”。
  红旗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珊说:“今年,我们对特殊困难群体开展一人一档走访,关爱帮扶2162件,解决家政保洁、代买采购、医疗服务等问题467件,共摸排辖区各类矛盾纠纷212件,已化解200件,将94%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社区。我们依托资源清单、需求清单、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机制,累计为居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133件,让群众感受到群众的问题有人管,群众的困难有人帮,遇到事情找社区的意识在红旗社区已经形成。”
  红色物业:把服务做到“家门口”

“孩子们都不在身边,回来的少,平时社区和物业的工作人员隔三岔五就来看望我、陪我聊天,让我非常感动。”72岁的梅苑小区居民介海善,拉着川口社区梅苑网格党支部书记周萌的手说。
  梅苑小区始建于1999年,是王益区规模较大、入住人数较多的一个小区,有30栋多层住宅楼,2栋高层住宅楼,2204户8012人,管理难度可想而知。
  为了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指数,红旗街街道党委、川口社区党委、梅苑小区管理中心党支部通力合作,做实党建+国企服务模式,着力打造“党建11N”红色物业品牌,从深化党建工作、构建红色阵地、建立党员志愿队伍、树立红色典型、延伸便民服务、开展红色物业治理等六方面入手,不断打造“有色彩、有温度、有人文情怀、有履职担当”的物业服务企业,真正实现小区服务管理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”。
  清理楼道杂物、修补破损路面、改造老旧管网……一件件实事办下来,不但让社区、物业与居民的心越贴越近,也形成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,为老旧小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
  “益小光”驿站:让矛盾化解在“萌芽”时

在位于王家河南路的“益小光”红色驿站分站里,快递员正忙着分拣包裹,一旁的调解桌前,川口社区党委书记、“菊子说事”调解队队长李菊样正耐心劝说着两位居民。“都是楼上楼下的邻居,为了一点噪音伤了和气不值得,咱们各退一步,问题就解决了。”半小时后,原本剑拔弩张的两户居民,握手言和。
  这个以快递超市为基础的红色驿站,藏着基层治理的“大智慧”。除了收发快递,驿站还整合了帮办代办、应急救助、矛盾调解等服务,成了居民“家门口的服务站”。
  李菊样介绍说:“2023年11月,我们建成了益小光红色驿站,反响比较好。在此基础上,2024年12月我们又在王家河南路建成了分站,这两个红色驿站与社区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,从而能够更好地为辖区群众服务,让小驿站释放大能量,实现基层治理与社区的双向奔赴。”
  如今,越来越多的辖区居民愿意主动走进“益小光”驿站,议社区大事、谈生活愁事、理邻里急事、说家中烦事,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,解决群众诉求,让矛盾化解在“萌芽”时。
  红旗街街道党委书记李晓蓉说:“近年来,红旗街街道持续深化拓展‘红旗经验’,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水平,先后建立了特殊困难群体一人一档服务关爱机制、人口数据动态更新管理机制、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、矛盾纠纷红黄蓝分级分类化解机制等一系列为民服务办法,建成了红旗幸福小厨房、益小光红色驿站、红旗影院等一系列为民服务阵地,为民服务的精细度、精准度、满意度不断提升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续增强。”
  从智慧平台的“高效响应”,到红色物业的“贴心服务”,再到红色驿站的“矛盾化解”,红旗街街道用“党建红”串联起基层治理的“千条线”,织就了一张覆盖民生需求的“幸福网”。如今,行走在红旗街街道的各个社区,目之所及是整洁的环境,耳之所闻是居民的笑声,一幅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。